高层次人才简介


姓名
照片简介
施大宁

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副校长,国家级教学名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教育教学上,主持国家精品课程“物理与艺术”和江苏省精品课程“大学物理”课程建设工作;出版《物理与艺术》、《文化物理》、《当爱因斯坦遇见达芬奇》等著作,其中《物理与艺术》获得国家级精品教材;2005年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年主持完成的教改项目“拓展内涵融合创新构建工科院校大学物理系列课程体系” 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21年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担任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文科类大学物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主任,兼任全国文科类物理课程工作委员会主任。

在科学研究上,主要研究方向为强关联系统理论和纳米材料物性研究,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2000年合作完成的科研项目“轨道简并强关联自旋系统的SU(4)理论”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2年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计划,先后获“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陈金宝

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学院院长。高层次国防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和333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

长期从事航天器结构机构设计与在轨精准操控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国家民用航天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嫦娥”探月工程重大型号专项等课题多项。围绕航天器结构动力学、飞行器设计等领域共发表学术论文78篇,出版专著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相关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事科学进步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杨嘉墀科技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航空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近五年获得探月工程嫦娥五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王元君

       教授(长空英才),马来西亚籍,研究方向为引力与广义相对论(尤其是黑洞热力学、霍金辐射、奇点问题等)、宇宙学(暗能量、宇宙演化)。台湾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硕士与荣誉学士。博士毕业后赴位于瑞典的北欧理论物理研究所 (Nordita: Nordic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任Nordita Fellow独立博士后;2016年获德国汉诺威大学黎曼几何与物理中心Riemann Fellowship。2019年获江苏省特聘教授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现国自然青B)。博士毕业论文曾获Springer杰出博士论文奖,且攻读博士期间曾获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二奖)。自2021年起每年获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遴选出的世界排名领域内的年度前2%顶尖科学家。国际上曾接受《美国科学人》、《Quanta Magazine》等科普杂志采访。

       发表文章90余篇,其中根据高能物理数据库iNSPIRE,关于推广不确定性原理(generalized uncertainty principle)与致密星物理的独著工作JCAP 09 (2018) 015目前引用百余次;以唯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综述Physics Reports 603 (2015) 1目前累计引用300余次。

王 睿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双创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之星”。

      长期致力于发展飞秒时间尺度的超快光谱新方法,运用多维度光谱手段进行面向空天应用的高效光电转换器件的新机制和新方案研究。已在Nature Chemistry, 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JAC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引用超2000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和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和青年项目,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

李伟伟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TP教授,长空英才,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

长期从事空天量子材料与器件研究已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基金,江苏TP教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南京留学人员科技创新项目择优资助等项目。担任系列国际会议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承办的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分会主席和召集人,国际学术期刊ExplorationMicrostructures青年编委。担任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杨雁南

    教授,硕士生导师,物理实验中心主任,江苏省教学名师。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奖项。

主要从事物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激光技术与应用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讲大学物理、力学、近代物理专题等本科生课程和高等物理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等研究生课程。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参编《工科物理教程》、《近代物理与高新技术》教材。主持、参与多项省级、校级教改课题。连续多年指导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并多次荣获国赛一等奖,指导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创项目,其中有数十人在国家级、省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奖。指导研究生数十人,发表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

刘友文

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和333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

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光学工程博士学位;2001年9月-2006年3月,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Science)特别研究员;2006年4月至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纳光子学材料和器件、计算光学成像、非线性光子学等方向的研究。在Nature Commun., Adv. Mater., Phys. Rev. Lett., Opt. Lett.,Appl. Phys. Lett.,Opt. Express, J. Appl. Phys., J. Opt. Soc. Am. B, Appl. Opt.等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多篇,论文引用(Scopus)超过2900次,在SPIE, CLEO等国际会议报告20多次,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10),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3/5), 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优秀奖。培养的研究生获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江苏省青年光学科技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