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物理学院应用物理系伏洋洋教授与苏州大学徐亚东教授、苏州城市学院高雷副校长等合作,在等离激元单粒子结构中发现了连续谱中束缚态(BIC)。这类BIC物理上源于金属微结构中局域表面等离激元(SLSP)的干涉相消,该效应可以出现在多个角动量通道中且完全简并。该BIC与传统SLSP是一对孪生本征态:SLSP是这对本征态中亮模(bright mode),而BIC是暗模(dark mode),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一样。该工作将光学BIC研究拓展到亚波长范畴,促进了对等离激元微结构中局域态的深入理解,有望为突破衍射极限以及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提供了新途径。研究成果以“Plasmonic 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 in Compact Nanostructures”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上,伏洋洋教授、徐亚东教授以及高雷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研究背景与创新思路
近年来,连续谱中束缚态(BIC)由于其深刻的波物理性质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非存在理论[Nat. Rev. Mater. 1, 16048 (2016)]表明,除了被完全不透明材料或零折射率材料包围的结构外,BIC通常不存在于单粒子系统中。然而,利用完全不透明材料是无意义的,因为其无法实现内外环境的能量交换,而零折射率材料由于窄频响应和材料损耗存在,严重阻碍了基于BIC的相关应用。利用高折射率介电纳米结构,通过谐振腔模式的共振交叉可以获得高Q因子共振模态,是一个实现BIC的有效手段。然而,这些近似正交的腔模无法实现完全干涉相消,因此只能得到有限Q因子的准BIC。目前,在单粒子系统中实现真正的光学BIC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对于基于BIC的紧凑光学器件设计与开发具有重要价值。
图1. 纹理化金属圆柱中的等离激元BIC 。(a) 结构示意图。(b)二维金属结构散射截面的解析结果。
研究团队基于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SLSP)结构[PRL 108, 223905 (2012)],通过改变凹槽深度打破近邻槽的对称性,揭示了基于SLSP人工金属结构实现BIC的新思路。图1a为结构示意图,两个不同深度的槽(G1和G2)交替排列在金属圆柱表面,其中G1槽尺寸不变(r1 = 0.40R),而G2槽深(r2)可变化。当TM(磁场沿z方向)平面波入射到2D结构上,通过散射截面的解析计算(图1b)可以看到两个散射峰的反交叉行为。高频模式的线宽较窄(高Q共振),低频模式的线宽较宽(低Q共振)。当r2 = 0.40R时(结构具有对称性),高频带线宽消失,散射谱中只能看到SLSP共振。由于BIC的线宽为零,以往的SLSP研究忽略了这类结构中还存在BIC。进一步地,模拟结果验证了理论解析的准确性(图2a),且准BIC的比传统的SLSP有着更好的场增强效果(图2c),这在传感器、激光器和非线性光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图2c展示了了最低阶三个角动量通道(OAM)的高Q共振的本征频率演变情况,在r2 = 0.40R处三个模式都是BIC(图2d)且完全简并。这种完全简并行为是由于金属结构的极端各向异性引起的,使得所有通道的BIC的径向共振都坍缩到最低阶模式,但它们的角向特性依旧保留。
图2. 多极BIC简并。(a) 散射截面。(b) SLSP和准BIC的场增强效果。(c)多个OAM通道的BIC且在r2=0.4R处完全简并。(d)为c中Q因子。
金属结构中两类沟槽可以支持两个独立的SLSP共振模式,随着沟槽深度逐渐接近,这两个SLSP模式会发生反交叉耦合(图3a)。当金属结构完全对称时(r1=r2),两个SLSP反相位耦合实现干涉相消,导致BIC的产生;两个SLSP同相位耦合则对应于传统SLSP共振态。该BIC与传统SLSP可以视为一对孪生共振态:SLSP是这对本征态中亮模(bright mode),具有辐射特性;而BIC是暗模(dark mode),因此消失在散射谱中 (图3b)。此外,文章还详细讨论了一系列有限长度的金属圆柱,由于三维结构中也支持SLSP, BIC也存在于三维金属单粒子结构中。
图3. BIC产生的物理机制。(a) 在m = 0通道中的两个SLSP模式耦合。(b)金属结构中的本征模式演变。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om.202201590.